别让伪自律毁了你

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:

  • “成功背后都是自虐式的自律。”
  • “你见过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吗?”
  • “年轻人嘛,就得对自己狠一点!”
  • “每天连续学习18个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”
  • “没有把自己逼到过绝路的人不足以谈人生。” ……

不知从何时开始,“越自律 越自由”的口号一步步占领了我的朋友圈,“7天马甲线速成训练营”、“每天10km约跑召集令”、“早起监督打卡群”…花样百出的付费社群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扩散,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不断刷屏,向90后、00后贩卖着焦虑:你的舍友正偷偷用功、你的情敌比你更努力、你的同龄人将要抛弃你……

于是你也暗下决心:一天只吃一顿饭,只为早日穿上S码的衣服;宁愿熬夜也要背单词,即使第二天上课瞌睡不断;为了每周看完20本书,不得不把工作先丢到一边……

你生怕跟不上别人的脚步,拼命地想要快一点,再快一点,这样,就能宣告全世界:“看啊,我是最努力的!”

然而,你有没有想过,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吗?每一分钟都行之有效吗?你真的认同这样的“自律”吗?显然,结果是否定的。

年轻人,不要假装努力,结果不会陪你演戏。你只是单纯地感动了自己。

一、我们如何定义“自律”?

总有人错误地认为,高度的自律等同于自虐。事实上,自律虽然也与自我控制、自我管理有关,但与自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。

自律VS自虐

区别一:

  • 【自律】是基于主观自由意愿和独立价值判断的自我约束,其出发点是自我实现、个人成长等内在动机。 如:“我微胖的身材很漂亮,但我想要通过运动变得更健美。”
  • 【自虐】是依附于他人期待的形象展演,受好胜心、从众心、攀比心等外在因素驱动。 如:“同事又在秀他的八块腹肌,有什么了不起,我一定不能逊色于他。”

区别二:

  • 【自律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,倡导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进步,享受事情本身。 如:“今天比昨天坚持的更久,我真酷!下班后吃顿大餐奖励自己的进步。”
  • 【自虐】是一种自我否定,以完成任务为导向,旨在逼迫自己达到指标,。 如:“其他同学一个月就学会了,唉,我的进度实在是太慢了,我真的好差劲。“

区别三:

  • 【自律】讲求循序渐进,依照科学的方法,遵循自己的节奏。 如:“减肥之路任重道远,先从少食多餐、戒掉零食开始吧。”
  • 【自虐】源于急于求成,盲目照搬他人经验,眼高手低,不自量力。 如:“女明星们为了维持身材只吃水煮菜,我还有什么理由吃尽情吃喝,我决定,从今天开始再也不吃肉了。“

区别四:

  • 【自律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,从小事起步,让优秀自然而然变成习惯。 如:“每天只需抽空背30个单词,日积月累,我的英语一定会有质的飞跃。”
  • 【自虐】是一种病态的自我压榨,对自己极度严苛,妄图一夜之间一步登天。 如:“只要肯吃苦,一个月时间突击刷完20000个单词不是梦。”

综上所述,我们不难发现,自律追求的是效率,是在愉悦的状态中自我驱动、自我提升;而“自虐”往往过分追求形式感,渴望通过自我惩罚填补内心的不安。

那么,如何才能够及时止损,摒弃无意义的“自律”呢?

二、自律的正确打开方式

01 清晰的自我认知,树立明确的目标

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。”不少网友这样调侃自己。

事实上,专注力的缺失不仅仅归因于意志力薄弱,还可能是你的目标设定出了问题。

要改善这一现状,请先停下脚步,理性地分析现实,客观地评估自己。

接下来,仔细想想,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何在?那么拼命到底想要什么?期望达到什么目的?完成任务的迫切性如何?

基于以上的判断,你需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,划定一个可行的标准,并赋予这件事强烈的动机。这是因为:当你发自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且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时,这份内驱力会帮助你从容地抵抗外界诱惑,有力地战胜工作倦怠,将焦虑感转化为成就感。

那么,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呢?建议你参考SMART法则:

  • Specific(具体的):避免模糊,避免理想化,与其决定“成为一名厨艺高手”,不如把目标改成“每个月学会20道菜”。
  • Measurable(可度量的):具体的数量和指标有助于更好地评估进展、落实推进。比如,“每天跳绳30min”,而非“坚持跳绳”。
  • Attainable(可实现的):你的目标应基于能力而略高于能力,别急功近利,对于那些既无必要、又难达成的目标,要么舍弃,要么进行必要的调整,“一个月瘦5斤"要比“一周瘦5斤”更易落实执行。
  • Relevant(相关的):目标应与个人规划密切关联。认真审视你的自我需求,有意识地习得有关技能,假设你想成为一名律师,那么提升辩论水平的重要性远高于精通PS等多媒体软件。
  • Time-based(有时限的):给自己设置DDL,适度的压力与紧迫感能督促你更高效地完成任务。

P.S. 要注意的是,别为了自律而自律,自律不是我们的目标,而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方式,切忌本末倒置。

02 积极的心理暗示

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,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调节人内在的心智模式,使人迅速进入一种乐观的状态,这种状态可以带来认知、情感以及行为上的转变,并促使人变得更加镇定、觉察。

相反,紧张、烦躁、焦虑、恐惧等消极心理一旦被带入工作,很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,削弱你的自信心,分散你的注意力。

因此,想要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,健康的心态很重要,只有驾驭好你的潜意识,抛开抵触的负面情绪,才能专注于目标本身,与压力和平相处。

不妨试试这样:

  • 着眼于自己的进步,肯定每一个微小的成就;
  • 设定奖励机制,激发正向的内部反馈,强化专注意愿;
  • 营造仪式感,提示自己尽快排除干扰,进入状态;
  • 大声地肯定自己: “我今天的状态很棒!” “我一定可以做到!” “我可以再坚持一下。” 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”
03 遵循你的生理节律

就本质而言,自律是一个悦纳自己而非透支自己的过程,换言之,真正的自制力应建立在自我价值肯定的基础之上。所以,要想变得更自律,一味地自加约束是远远不够的,你还需要遵循法度、量力而行。

所谓“度”,指的是你的生理节律。作为自然进化的结果,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都受生理节律的影响,从出生之日起,直到生命终结,我们的体力、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:

  • 处于高潮期时,体力充沛、精神焕发、思维敏捷、工作效率高;
  • 处于低潮期时,疲劳困乏、情绪消沉、思维迟钝、记忆力下降。

“清晨五点起床、晚上十点就寝”未必是最健康的生活节奏,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也不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。自律的精髓绝不是比谁花的时间长,谁的工作量大,而是找寻自己的平衡,根据个人的体质灵活安排作息,一则充分利用个人潜能,避免不必要的自我消耗,二则合理分配精力,让生活张弛有度。

2003年,哈佛大学迈歇尔在研究人们的自我控制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时发现:当个体意志力资源耗竭时,其认知加工能力和智力水平会大大降低。

换言之,过度的自律不仅无益于效率的提升,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。想要更有效地工作,不如劳逸结合,每当感到精神疲惫、昏昏欲睡时,不如小憩片刻,为自己充充电,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04 从小事开始

自律的痛点有两个:无法开始,难以坚持。

之所以有这样困扰,是因为人性是回避痛苦、追求即时满足的,在自律的过程中,如果你的目标遥不可及,难免会心生畏惧与倦怠,背离自律的初心。

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,请遵循这两大原则:

  • 戒掉偏执的完美主义,正视自己的极限,调低期望值。
  • 切割你的目标,将宏大的愿景细分为力所能及的小事。如果你打算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,首先,将目标具体为“每天学英语1H”,接着,将其拆分为几个微不足道的部分:背单词10min、精读外刊15min、练习听力15min……这样,你无需牺牲太多即可轻而易举地完成一个任务。

事实证明,可持续的、无需费力的、顺其自然的自律,才是真正有益处的自律。上述方法能十分有效地减少行动的阻力,引导你一点点脱离舒适区。因为付出的代价足够小,你很容易就能长期坚持下去。

除此之外,在打卡一个又一个微目标后,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,刺激你与日俱进,达成更多。

所谓自律,不是在不喜欢、不情愿、不享受、不擅长的状态下透支身体、自我打压、盲目努力、苦苦坚持,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恰当地约束自己,并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事原则,建立稳定规律的良性秩序。